春秋战国时期,在巴国和蜀国之间,还有小型诸侯国郪国,而有说法指,郪王国南至今安岳县的土桥、来凤、乐至县的蟠龙、石佛为界(见 Baidu 百科词条“古郪国”,多据东晋《华阳国志》等推测),那么现在的乐至县还曾属古蜀国、古郪国的疆域呢。

IMG_20250610_182946_hdr.jpg
郪江古镇郪王街,青石板廊檐街道两边是一水的清代穿斗民居,这里曾是郪国王城。王城附近能看到的最早遗产是汉至晋代崖墓和南宋道教建筑云台观。

一般认为,乐至县自唐代析置建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时常废不成治。至清平蜀后置川北道潼川府,乐至县为府属八县之一,民国初期也保留了这种建制结构。

参考清乾隆51年(1786)、清道光20年(1840)及民國20年(1931)的潼川府志、三台县志和乐至县志,以了解历史地方志中的潼川府乐至县。

清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河南开封府同知升任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

张松孙极为重视地方志书的纂修,因而在其任期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1785—1786)的两年间,不仅纂修了府志,并且所属八个县皆在他的主持下纂修了县志,各县志中张松孙又均为之分别撰写了序文。这在明清两代四川省各府、州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各县志的修志姓氏中皆把张松孙列为“总纂”,而各县的知县则列为“纂修”。

潼川府志序
潼川府志序

潼川府志序
潼川府志序

潼川府属八县舆图
潼川府属八县舆图

潼川府城图
潼川府城图(实际上当时潼川府已经有两个西门,图中西门正对牛头山,北上一点的旧西门被废掉了。后重修旧西门并开放,又成为今天新西门的所在地。)

民间三台县街道图
民国三台县街道图

153707.jpg
潼川府出南门一百多公里到乐至县,现在的路都不好走。

乐至县志序
乐至县志序

乐至县志序
乐至县志序

乐至县舆图
乐至县舆图

乐至城池图
乐至城池图

清·道光版乐至街道图
清·道光版乐至街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