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本古代农牧情况的钜著,由北魏官员贾思勰所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另一说为533年至544之间。收录公元6世纪时中国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技术。书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该书自出版后,长期受中国历朝政府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说此书正是《齐民要术》。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农家类。

背景

《齐民要术》作者为东魏(534-550)贾思勰,是齐郡益都县(今山东寿光)人,记述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盖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

贾思勰青年时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所倡孝文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规定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

自东汉后的200年间,各地战火频起,农业生产受到破坏,但农业技术并未中辍。魏晋时期,人字耙和无齿耙开始出现,形成“耕-耙-磨”结合的耕作技术,加强旱地防旱的技术,北魏时又积累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季节的“耕-耙-磨”经验。

在此中背景下形成的《齐民要术》,初以手抄本传播,除了详细记录农业,亦抨击商贾漠视民生,“买贱鬻贵”(平买贵卖),但书中对市场有助货物流通、减少荒灾的作用非常重视,该文资料或为后人所加。《齐民要术》推崇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皆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并嘲笑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自《齐民要术》推出后,引起历代政府重视,北宋时期的官刊善本不易看到,有“非朝廷人不可得”之说。明代王廷相(1474-1594年)称它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唐、宋以来出现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农桑辑要》、王祯《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授时通考》均受其影响。

约19世纪传到欧洲,英国学者达尔文(1809年 - 1882年)在其名著《物种起源》和《植物和动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曾提及参阅了“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并援引有关事例作为进化论的佐证,有说该书正是《齐民要术》。该书约于唐末时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

内容

《齐民要术》主要记述北朝时期的生产活动。如序文所言

今采袀经传,爰爱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书中举凡五谷、瓜果、蔬菜、树木的栽培,牲畜、家禽、养鱼,酒、酱、醋、豉脯、羹、臛(肉羹)、葅(泡菜)、饼、饭、饴、糖等的制作,以及煮胶、造墨的方法等,均有论述,其中许多技术,不见以前的农书或文献。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书中每一章节,由篇题、正文和经传文献组成。篇题援引历史文献,备有有注文,述说异名、别名、品种、地方名产、物种来源及其性状特征;该书亦有作者亲身验证的经验,如书中指济州以西(今鲁西)的长辕犁不及齐人的尉犁“柔便”;蚕茧用盐杀蛹法比曝晒为好。

在此书之前,《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农学有所专述,但主要讲述栽培。西汉《汜胜之书》存者不过3000余字,但内容只记有种植业。《四民月令》虽已涉及农、林、牧、副,却略于技术而重于农事之安排。

版本

《齐民要术》历来版本众多,除了原作外,一般相信杂记内容由后人掺入,现存版本则有

北宋崇文院刻本,孤本残卷现存日本,有杨守敬影描本,存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14年罗振玉将杨守敬影描本以珂罗版印行。

北宋崇文院刻本的日本抄本,藏日本金泽文库。

南宋张辚刻本,已失。

南宋本张辚刻本的明代抄本,十卷完整、无缺页错页;1922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收入此版的影印本。

南宋本张辚刻本的元代刻本、明代马直卿刻本、明末胡震亨——毛晋刻本、清代张海鹏刻本、清末袁昶刻本(渐西村舍本)、日本山田罗谷刻本及仁科干复刻本、日本金泽文库旧抄卷子本。

注释上现有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译注》等。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都收入《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