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有故事的10座桥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有名可考、有址可寻的大大小小的桥共有192座。在成都人的记忆中,他们仿佛时时刻刻都走在桥上:九眼桥、驷马桥、安顺桥、青石桥、安澜桥……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成都最有文化的10座桥。
成都水系图
九眼桥郭沫若来蓉求学上岸地说到成都的桥,不能不提到九眼桥。九眼桥在成都的桥梁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它因为有九个桥洞而得名。北京的十七孔桥也是因为有十七个孔洞而得名的,这一现象在桥梁的命名中屡见不鲜。
九眼桥修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2年),建于府南河两江汇合处。九眼桥自古建有水码头,也是古人送别之所。当年郭沫若从家乡乐山沙湾到成都求学就是乘船而上,在九眼桥停靠的。历史上无数的江南才子上访长江之首的大城成都,并在西蜀采得文气,都是在九眼桥上岸的。不过,今天的九眼桥今非昔比:名桥异地重建,早已失去了它的古意。万里桥蜀守李冰修建的七桥之一远眺万里码头,江水映衬着红灯,灯光随江波徐徐闪烁。唐朝诗人杜甫在《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现在,站在万里桥已经看不到远处的西岭雪山。文化学者许蓉生在《成都通史》书中介绍:万里桥(今老南门桥)在唐代竟是“酒吧一条街”。万里桥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李冰担任蜀守期间,万里桥便是他在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修建的七桥之一。
古万里桥码头
在三国纷争最激烈的时候,曹魏兴兵试图一举灭蜀,诸葛亮决意与东吴修好,派费祎出使东吴,在此为费祎饯行。诸葛亮挽手相送并感叹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洗面桥刘备当年下马洗尘之地
成都作为三国蜀汉政权的政治中心,自然保留着很多三国的文化痕迹。比如洗面桥。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当阳被吴兵所害,身首异处。刘备只能将关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庙表示纪念。每次刘备带人到衣冠庙祭拜都会在衣冠庙前的小河下马洗去脸上的风尘,以示对亡者的尊敬。洗面桥由此得名。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正是因为沾染了刘备的帝王气息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青石桥保路同志军从这进攻督院盐市口的青石桥因系青石建成,保路运动中,同志军从这里出发进攻督院,当年的景象真是气吞山河。保路运动吹响了清王朝灭亡的进军号,有多少先烈从这座桥头走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但这座桥也早已有名而无实物。《华阳国志》还介绍,青石桥在宋代还是我国官方木版刻书的发祥、集散地,多以教科书为主,所出书籍运往西南广大地区,包含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等。
今天当你从桂王桥走过,依次往西为梓潼桥、双庆桥、总江桥、状元桥、通顺桥以至于青石桥等,这些美好的桥都只是一些名字而不是桥影,桥都随排水沟渠的淤塞无影无踪了。人们只能发挥想像,以现当年胜景。平安桥见证旧成都的“清明上河”
御河上曾建有七座桥,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平安桥。今天的平安桥只剩名字不见桥迹,但当年却在城西外置闸门以防洪水,在东外建闸门以备水枯时蓄水,东闸门按时启闭,贷船次第出入,直达少城水关及旧皇城北面的后子门桥。御河在“文革”中才废弃,先建防空洞,后建地下商业街。当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货物随处起卸,甚至在船头购物,市民十分方便,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平安桥教堂
磨子桥浮雕上漫出豆腐脑的香味
现在横跨一环路的磨子桥,也不是最初的磨子桥了。磨子桥曾因桥有水磨而得名,当年刻在桥两边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卖豆花的挑担、热腾腾的豆浆缸等浮雕,栩栩如生,交替变换。桥侧刻有谚语:“磨子上睡觉——想转了”,“蚂蚁上磨盘——条条是道”等,无不诙谐幽默,充满了老成都的风趣调侃。
安顺廊桥成都摄影爱好者的“窝子”有月光的晚上,这里就会聚集扛着“长枪短炮”的拍客。古色古香的安顺廊桥上,亭阁层叠繁复,在清波的流淌中回转倒影,衬托着两岸青翠的垂柳,和不远处的摩天建筑奇妙对比,产生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安顺桥重修于清乾隆十一年,原名长虹桥。这里曾经是锦江上一处重要的水码头,上下船的旅客不少。解放后,只剩下一座石板桥,1981年被洪水冲毁后,在原地新建了一座混凝土大桥。2004年前后,为了开辟城市东面的旅游区,在合江亭下游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廊桥,名为安顺廊桥,就是沿袭老的安顺廊桥而来。新南门大桥当年为躲避日军空袭而建。
早先这里既没有桥,也没有路。1939年,为了城内的居民在躲避日本鬼子的空袭时便于出城(当时叫“跑警报”),临时在城墙上开了一个口子,增加了一个新城门,取名复兴门,在城门外的南河上新建的桥也就叫复兴桥。他说,以前人们为了方便,都把复兴门叫新南门,也就把复兴桥叫新南门桥。解放后,在原来的位置扩建了新南门大桥,1997年再次扩大重修。直到今天,在一些成都地图上仍把这座桥称为复兴桥。
北门大桥老成都冲水游泳好去处成都城北,最重要的桥应该是北门大桥。北门大桥又叫十八梯,是民间天然的水文标志,天然的浴场除了北门大桥的排洪渠,还有南门大桥的翻水坎。
70年代的北门大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门大桥,尚是一座三洞石拱桥,桥下不远处即有红砂石铺砌的梯级,共18级,人称十八梯,汛期一到,十八梯上总是密密麻麻挤满观看水势的市民,大伙儿奔走相告:“喂,哥子,十八梯的水涨到十四五个梯子了哦,去冲水游泳吧。”那些年的汛期,北门大桥的排洪渠下的水槽,水急浪翻,乐坏了淘气的少男少女。郭苍平们总会跑到桥边,脱得只剩三角小裤,从桥上扑通扑通跳下去冲享激流。送仙桥有多少“神仙”可以回来?我们现在看到的送仙桥,是1987年翻修后的模样,10余米长的横桥跨在小小的摸底河上,除了一些众神仙浮雕,难有特色。然而细数桥之初始,竟难以追溯其年代。只知道千余年过去了,几经修葺,拱桥变平桥,亘古不变的,唯有那送仙的传说。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每年青羊宫都要办庙会,人要赶庙会,连神仙也要赶这庙会,每年这一天,神仙们总是东边来,西边走,所以人们就早上跑来东边迎,傍晚跑去西边送。于是,西边这座送仙桥就得了名,同时得名的,还有东边的遇仙桥和望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