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朴门 | 以及那些和永续农业相关的大佬们

Permaculture(中译为朴门永续设计)

朴门的精神是发掘大自然的运作模式,再模仿大自然来设计庭园、生活,以寻求并建构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它可以是科学、农业,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哲学和艺术。

永续农业——永续和农业——是一套整合式的设计理念。包含农艺、建筑、园艺、生态,甚至财务管理和社区规划。基本的做法是建立可持续的系统,让该系统能自行供应所需,并不断循环利用自身的废弃物。

Bill Mollison

比尔‧莫利森(Bill Mollison)。这个据说脾气有些暴躁的欧洲老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朴门永续设计的创始人,1928年出生于澳洲塔斯马尼亚,朴门永续设计的构想是在1974年他和戴维·洪葛兰(David Holmgren)共同提出。他称呼自己是田野生物学家与浪游教师。

福冈正信

与自然农法:“无为”的农耕哲思

日本人福冈正信稍晚于冈田茂吉在1938年提出“自然农法”。福冈正信年轻时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就此买单,在养病期间,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悟出了自然农法的构想,著有《自然农法》、《一根稻草的革命》等书。在他看来,现代科学农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是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什么是自然农法?福冈正信的解释是:“自然农法是自然之道,无主观的省力之道。归结到一点就是‘无’字,‘一切无用论’,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

朴门永续设计与自然农法

比尔·莫利森曾多次在非公开场合表示他非常敬仰福冈正信。1986年,福冈参加一场在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举行的朴门永续设计聚会,在这里遇见了BillMollison。这场聚会参加人数将近一千人,福冈正信受到这些理念相同的人所鼓舞。他说:“直到现在,我才第一次对未来的人生抱有希望”。当时他向 Mollison致谢,感谢他“创造出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网络,让许多人共同为拯救地球而努力”。

Bill Mollison在其著作《Introduction toPermaculture》(朴门永续设计简介)中,多次提到福冈正信,对于他的理念深表认同。事实上,朴门永续设计撷取了许多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观念,例如旱地直播、不耕地的谷物耕作方式(稻麦混种法)、食物森林(多层式植栽)、把蔬菜当野生植物一样种植、粘土丸子等。除了农业技巧之外,朴门永续设计还学到了以自然模式去设计它的实务策略。更重要的是,自然农法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朴门永续设计一个实质的精神基础,这是它在早期的教学中所缺乏的。

比尔·莫利森和福冈正信

《永续农业概论》

朴门永续设计的经典之作,是Bill Mollison的巨著“Permaculture - A Designers’ Manual”的“通俗版”。 中文译者李晓明(旅居澳洲多年)、李萍萍(南京林业大学校长)

那么,将《永续农业概论》传播到中国的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如何与BillMollison及朴门永续设计结缘的?

啦啦啦,今天要主要介绍的人物登场啦!

2016年5月,永续农业概论的中译者之一李晓明老师藉由回国探亲的机会,受邀访问原宿农场。

李晓明,六零后大叔,早年留学美国,曾是地质学家,后改行做IT。长期居住澳大利亚悉尼,现从事原生态旅游、永续农业及园艺方面工作。

5月3日下午,我们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李老师,和印象中的严肃学者风格不同,眼前的这位“长者”,没有学院派头,谦虚低调,说话语速很慢,很有绅士风度。他非常赞同永续农业的本地化思想,李老师到访期间,我们正好在做一个小菜园,李老师会适时的给一些建议。

短暂的三天,小伙伴们利用每一点空隙,和李老师探讨关于永续农业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分支,同时得知了翻译这本书的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了解李老师个人对永续农业的一些理解和观点,包括朴门在澳洲的发展状况。小编汇总了在农场参与交流的几位小伙伴的记录和录音整理,在征得李晓明老师本人的同意后,摘取其中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问:翻译《朴门永续概论》的心路历程

李晓明:我是在澳洲学**的PDC,我的老师就是比尔·莫利森本人和他的继承人杰夫·罗顿,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对他说,我要将您的理论带到中国,让更多人知道朴门永续。他当时非常激动,我大概是第一个和他说要翻译这本书的中国人,后来我也确实这样做了,联系出版社,开始做翻译。

然而翻译工作的复杂和纠结是我始料未及的,版权方找了专门的校译公司来做书本的校译工作,因为莫利森日常用语中对于俚语的偏好非常明显,他希望在翻译时能把他的语气和语言风格也如实地体现出来,而我希望的是以中国人更能接受和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述,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反复修改和调整的过程。

虽然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件事,但完成的时候依然觉得是极有意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晓明和比尔·莫利森

问:澳洲作为朴门发源地,在当地朴门的普及程度?

李晓明:如今永续农业的思想几乎已经传遍全球,并且扎根深化。永续农业此刻正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被实践,也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极地、更在遍布北美洲的许多社区被运用。例如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农民利用永续栽培设计,不需借助重型机具,就把硬实密压的污染土地转化为树木茂盛的花果乐园。在加州的戴维斯市,有个社区利用洗澡水、洗衣水去冲马桶和浇灌花园。在加拿大多伦多,有建筑师团队替都市内的住宅创设一套系统,不需要依赖城市的供水管线或污水处理设施,而且每年的运作费用只需几百美元。

虽然大多数美国人依然不曾听闻过莫利森的事迹,但他已经成为澳洲的国家象征之一。他曾经被封为澳洲的“风云人物”,并于1981年获颁著名的美好生活奖(Right Livelihood Award,也被称为另类诺贝尔奖),正是因为他致力于发展、推广朴门永续设计。


朴门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力可以用我身边的的这几件事说明:我现在住处的不远的拐角处是一个是小小的社区性质的扑门菜园,叫做Permapatch(网站:permapatch.org.au),上面那张照片就是在那里照得。在悉尼有好几个扑门协会,我过去住南边,所以一直是南悉尼扑门协会的,我们每个月聚一次,一般有主题演讲,植物分享等等。在澳大利亚,(带地的)住宅的出售合同中,都会标明在这块地上能够做什么,我发现我买房的那个合同中,将是否可以从事扑门也列在上面,并且是‘可以’。

问:以您旅居澳洲这么多年的经历,您觉得澳洲为什么会成为朴门的发源地?

李老师:是因为破坏和资源的滥用。其实是人地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人类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始反思,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当时的澳洲、西方其他国家,以及现在的中国,都是一样的。

澳洲的新移民在一百多年中农业活动对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伐树使盐碱化,可耕地占国土面积的10%, 其中就有1%的土地被盐碱化。同时澳洲是世界上人均耗能最高的国家,甚至远超耗能大国美国,这是很可怕的,我想这也是朴门之所以最先在澳洲出现的原因吧。

问:澳洲当地人对于朴门或者有机农业的看法?

李晓明:扑门原理及应用是很广泛的,随着对象,或者说语言环境Context的不同,扑门的意思也有不同。一般人常将扑门和有机园艺,特别是有机菜园相提并论,其实差别是有的。扑门者认为他们是有机+当地有限+造土,这是靠谱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扑门是一种草根的运动,所以在质量

控制,即证书颁发方面没有象‘有机’那样规范。不得不提的是扑门和环保主义也是有区别的,扑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和环境保护,而环保主义者更强调让环境处在其本来的状态,对外来物种的引入(不管基于何种目的)基本上持怀疑和反对态度。譬如有一次在参加树林里清除野草活动时,我提议种地瓜,用它们的叶子来遮蔽野草,过后在一起根除,回答是不可以引人新的物种。

澳大利亚人目前对有机产品的认可度还没有像譬如欧洲人那么高,一是物价高,二是这里的人对农产品的外形依然很讲究,而有机产品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问:澳洲的朴门农场情况?

李老师:澳洲的扑门农场大多是以教学和为别人从事商业性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其中一些冠以‘扑门研究所’的名称,或者在那里建立一个补门的项目。目前在澳大利亚扑们研究所登记的境内的扑门项目有200个。大多是农场的主人在其自己的地里进行,也有是在别人的地产中进行。在悉尼地区,教学做的最多的扑门农场叫Milkwood,但最近农场主将农场卖了,那些在那里从事扑门的人就转战他处了(一部分骨干到了戴维·洪葛兰,另一个扑门创始人的农场。

李老师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地权问题(吴哥回答,此处略)

李老师:因为中国的地权问题,国内外做朴门很多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

农场基本情况及构建(吴哥回答:建筑回归自然、教育回归自然、食物回归自然)

问:关于永续设计的分享?

李晓明:朴门到中国来把它高高挂起来了,朴门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可持续问题,特别是土壤可持续,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在国外它就是应用到所有领域是万能的。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有些人搞土团房、土袋房这些东西,比如以前的一批人他们就是嬉皮士,搞的东西很有特色,但这并不完全是朴门的宗旨。

从比较大的范围来看,用化肥农药的生产表示这个系统自身不能维持,需要消耗其它资源来维持,而永续设计完是系统本身能自我维持,可能刚开始土地利用率不高,但很多出现的问题系统本身就解决了。比如一棵苹果树旁边要种四棵有固氮作用的树,地不是很肥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很好的生长,等土壤肥度够了以后,把这四棵树砍了就可以了。朴门到中国来宗旨不变,但要有取舍,技术可以变,因为要用当地的植物,适宜当地的土壤,特别是吃的食物的品种,外国人吃的中国人不吃就可以不种,因地制宜。

问:关于朴门的个人看法

李晓明:不喜欢朴门这个翻译名,感觉像小门小派,最直接的翻译就是永续农业,是个设计的科学,和大学不一样的就是大学把系统拆开来研究,研究氮就研究氮的。国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地,有的也只是从社区的角度来做。是不是永续的设计,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这个设计是不是按生态体系演化,按生态的本身的规律然后人类加以引导,永续设计基本就是人类引导下的生态演化过程,如果人类不引导可能就变成完全是杂草,但是完全人来干预的,可能就变成农田、果园,也不可持续。现在是把农业变成工业化生产,用工业化的思维来搞农业了。

像食物森林,几亩地做好就很不错了,毕竟这个很难证明,毕竟生长周期很长,比如说一棵树这样种能活,那样种也能活,按美国人的想法,你首先要有个想法,错没关系,必须要有想法,写出来,写好了,你觉得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种一起有什么好处,你先写,写完了以后过多少年再来看,如果是对的或是错的,那么你是对人类知识发展有进步的,如果改来改去,就像过去的农民一样,对人类进步没什么推动的,你的想法写下来就可以验证了,它的知识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为什么他们设计很细呢,而且设计完了就不让你动,种的时候也要几乎同时种完就是为了验证,按照普通人的做法,感觉不好就把植物挖来挖去,很少考虑长远的问题。像国外可能地只有一点点大,但理论的东西很多,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文字记载的东西留下来了方便验证。这同样对于为别人做扑门商业设计也很重要,因为你写下了,别人就可以照着做了。    

在农场访问的三天,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在田间地头一边干着活,一边就想到的任何相关话题讨论,没有预先设计、没有框架、没有边界,一切随意、宽容,更没有对于既往经验或技术的教条和偏执。我们在宽松、友好、互相尊重的氛围里,共同感受到李晓明老师对永续农业的特别感悟和发展思路。

长期的西方生活方式与中国式思维产生的异域文化碰撞,和属于他自身独有的幽默感时不时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出来,他的简单平实的语言里迸发出的能量和西方幽默常常引得我们大笑。

李老师到访期间我们做的小菜地

农场教室门口的小水塘和我们用煤渣做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