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志载秦惠王时张仪筑成都大城,成都始有城——至多时有大城、少城和皇城“三城相套”。
古代蜀国历任君主均称“开明”,共十二世,九世开明帝接受中原文化,正式迁都成都。上图是先秦时期的成都都城位置示意,城池为北偏东约 30° 朝向。汉扬雄《蜀王本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赵抃《成都古今记》等记录武担山及开明王朝蜀王武都妃墓、望妃楼似有佐证。
武担山是位于现成都一军机大院内的小土丘,现有武担塔,不对外开放。晋常璩《华阳国志》有以下一段,记述了开明十二世*(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316年)杜芦、武都妃和武担山的故事:
“武都有一女子,美而艳,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
春秋战国时期,秦灭蜀后,为防止开明复辟,秦国宰相张仪被秦惠王派来成都修建城池,张仪按照咸阳的规制在成都建起了秦城,由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构成。东边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乃政治中心;西边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是经济中心。二者泾渭分明,不可逾越。
晚清时期的成都,Tō-Adōbunkai于1917年重绘,②处标示少城。秦灭蜀后,成都设县;到唐前期,成都县东部另设一华阳县,持续至清末民初。
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营地,以驻防留在成都的八旗兵及其家属,始称满城:南起小南街、君平街;北达八宝街;东起半边桥、东城根街;西至金河街、同仁路。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少城、唐宋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
在成都宽阔的城墙顶上有一条步行道(加拿大联合教会资料,维多利亚大学档案,多伦多:目录编号:No.98.083p.26.)。今成都只遗存了部分古城墙,主要分布在一环路内的西侧和东侧,包括府河边城墙、水东门城墙、东门城墙、锦里西路城墙、水西门城墙、实业街明清两代城墙、实业街罗城城墙等。
另有资料显示满城由年羹尧在唐宋少城的遗址上兴建于1721年(清康熙六十一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请帑重修后的四川省城街道图,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焯夫重绘。蜀都河图可获取巨型高清大图,20.0MB
成都满城是一座城中之城,位于成都城内的西部,满城东、南、北三面城墙为新建,西面城墙则与大城共用,周长约2.7千米,城墙高约4.3米。满城内道路仿照北京胡同形制,以正中长顺街为仅有的南北主干道,而一众官街及兵丁胡同东西向贯穿。成都将军的将军衙门,坐落于长顺街南口。
从空中俯瞰,整个少城布局如同一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脚。
成都驻防八旗官兵营房,按照清制,各旗都有固定的方向和位置。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至数条。
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宣统三年(1912年)傅崇矩作。蜀都河图可获取巨型高清大图,48.1MB
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成都少城城墙被逐步拆除,城内修筑了大量公馆。1990年代后,成都大规模进行“旧城改造”;据说,2000年后,少城内未经翻建的古迹建筑仅存七处:1、商业街四川省委机关内的少量建筑;2、实业街省委招待所内的少量建筑;3、柿子巷东口原“成都军区保育院”建筑主体;4、东胜街四川电视台至武警支队之间的少量建筑。5、长顺上街(西侧)南口、现《光明报》成都办事处。6、人民公园管理处建筑、7、方池街李家钰宅(现总工会)。
2007-2008年,成都市对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区域进行改造,搬迁原有的900余户居民,对50多个院落、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成为一个集中展示老成都文化的旅游区,开设面向游客的各种四川特色的文化、餐饮、休闲商铺。宽窄巷子(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清时肯定没有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这些街道名。在一份显示四川大学校和二十四军司令部的民国时期(推算1920-1939年间)地图中,少城内街名已经完全更改,这些更改更早出现在1915年四川陆军测量局的成都街市图中。
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著有《成都街巷志》,《少城街巷志》选取了《成都街巷志》中少城区域的街巷单独成书,是青羊区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系列图书之一,汉英双语对照。
在此之前,少城中最知名的是少城公园。
少城开门之后,曾经高高在上的旗人跌入凡尘,为了他们的生计,成都劝业道周孝怀将祠堂街关帝庙后侧的水田、荒地、正蓝旗前厅、马厩、仓房、柴薪库以及附近旗人居住的永顺、永清、永济三条胡同拆除作为公园用地,随后在全川挑选能工巧匠,开沟、堆山、移花、植树、建亭、造馆。仅仅用时半年就修建了迎禧楼、观稼楼、松韵楼、湖心亭等,面积达50余亩,唯许旗民于园内开业谋生,并收门票,任人游观。自此,成都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公园:少城公园。
少城公园内开设有六大茶馆,有不同的茶客:“鹤鸣”以教师为主;“枕流”以学生为主;“永聚”为介绍青年男女结识之场所;“绿荫阁”以军政人员为主;“射德会”以体育国术为主;“浓荫”以棋客为主。
1950年,少城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沿用至今。茶馆只有鹤鸣茶社了。
皇城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在大城中建成皇宫。晚唐时期,“秦大城”被改建为“子城”,子城内有成都尹及节度使署,衙署称为府,故子城又称府城。五代十国时期,王建称帝后将“子城”改建为“皇城”。南宋末,蒙古军队三次攻入成都,子城湮灭。
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年仅7岁的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1390年,朱椿就藩四川成都府,成为明朝第一代蜀王。蜀王府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在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皇宫旧址上重建。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气派和威严,所以老百姓称之为“皇城”(清地图中所示“明皇城”)。
西王张献忠在撤离成都前焚烧了大部分蜀王府,只有部分宫城、端礼门城楼城门洞及门前御河上的三座石拱桥一直保存至20世纪60年代末。清朝时期,四川巡抚和四川布政使衙门分别由重庆和保宁(今四川阆中)迁至成都后,在明蜀王府旧址四周重修城垣宫殿,蜀王府改为四川省举人之地,称为贡院。民国时期曾先后被用为军政府和其他民政机构,四川大学也曾在此办学,但1917年和1932年两次军阀混战继续破坏蜀王府并使其沦为市场,其中人物百戏杂陈、无奇不有,皇城坝得了个浑名叫扯谎坝。
195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改造成作为大小会议场所。1960年代末期,蜀王府残存建筑被彻底摧毁。蜀王府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蜀王府和皇城坝位置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四川科技馆一带。更多内容可见青羊区政协网站《玉垒浮云皇城坝》。
理论上说,少城四面环水,东有西御河,西有西郊河,南有金河,北有古水,但此说法勉强,北水似无。真正环水的却是大城和皇城。特别是蜀王府从内到外有两道城墙,即宫墙和萧墙,两城墙间蓄水为濠,后世成都人称之为“御河”。
唐末高骈筑罗城,使成都上游郫江改道,并人工开凿护城河西濠(今称饮马河和西郊河),大城自此南有检江(南河),北、东有郫江(府河),西有西郊河,四面环水,这一格局延续至今。要了解古今成都中心城区水系,还得借助以下一些图片。
皇城则由人工御河环绕。皇城很大,北起骡马市街,南至红照壁街,东至西顺城街,西至东城根街,四周的御河足以在后来改填成防空洞(同样命运的还有金河)。
1920年代,成都一市、两县并立:成都市、成都县、华阳县。
成都自1953年开始编制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可见规划中的成渝铁路火车站(火车北站)。
1955年,成都市设3个行政区,东城、西城和市郊区。1960年,成都郊区改设为成都市金牛区,成都三区格局维持30年。
1989年第1版的《成都市区图》,可见1986年建成通车的一环路。
1991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将所属东城、西城和金牛三个区调整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五个中心城区,后称“五城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成都的地图越来越接近现在看到的样子。
2018年8月最新版《成都市六环地图》发行,重点规范了新命名的四、五、六环路的标注。
1995年,内环路建成通车,全长14.27千米。地道老成都。
1986年,一环路建成通车,全长19.38千米;2019年3月,一环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市井生活圈。
1992年,二环路建成通车,全长28.03千米;2013年5月28日,二环高架路正式通车。高线公园。
2012年11月14日,2.5环(中环路)全面贯通,全长42.608千米。
2002年10月28日,三环路建成通车,全长51.02千米。熊猫绿道。
2009年,成都曾提出3.5环路打造建设初步方案。
2001年,绕城高速公路(又名外环路,今四环路,G4201调整为G4202)建成通车,84.96千米。锦城公园。
2016年12月,成环路(五环路)启动扩能提升工程,预计2025年完工,全长约142.5千米。经济旅游环线。
2015年12月,第二绕城高速(今六环路,G4202调整为SA2)建成通车,全长223千米。成都二、三圈层。
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成都第三绕城高速公路,G4203调整为SA3,七环路是民间提法)2014年9月3日开工建设,全长443公里,2017年12月28日,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简阳到蒲江段正式通车,2021年12月10日全线通车。
成都还有三条环线铁路:位于中环路沿线的地铁环线(成都地铁7号线)、位于成都主城区内的成都铁路枢纽环线和连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的成都外环铁路。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