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爱与交往的方式。
在过去二十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思考和寻找爱情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这个X世代人第一次约会时的情景。举个例子,在九十年代早期,人们普遍认为性是排他性的,即使在约会的早期阶段也是如此,除非双方明确同意。今天,新恋人之间的默认假设正好相反。除非双方同意,否则双方不会认为是排他性的。这是社会习俗的重大转变,自互联网成为寻找浪漫和性伴侣的主要场所以来,这种转变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普遍转向不那么忠诚的关系,约会世界比二三十年前复杂得多,也模糊得多。
从 2013 年到 2020 年,我在墨尔本的 The School Of Life 担任辅导员,开设了一系列课程,主要关注人际关系:如何找到关系、如何让关系发挥作用、如何从关系中走出来,以及如何在这段时间里独自生活。在那段时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互联网约会的跑步机上:这是西方单身人士的默认模式。我从一个约会对象跌跌撞撞地来到另一个约会对象,在各种短期关系中进进出出,处于各种希望或心碎的阶段——当我自己没有后悔地把心碎强加给他人的时候。我看到参加我课程的人身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模式: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事情出了问题,但希望永远在受伤的人心中涌现。
如今,许多人——不仅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且是各个年龄段的人,他们都在努力应对现代恋爱关系——似乎对自己陷入的短暂邂逅感到困惑、伤痕累累、麻木和疲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争故事,他们在网上遇到的人有着惊人的两面派、卑鄙、神经质和纯粹的情感无能,这些故事令人心碎。但不仅仅是少数“害群之马”——毫无疑问,他们一直都存在;似乎一种抛弃关系的文化已经更加普遍地发展起来。
“ghosting” 一词诞生于 21 世纪初,是一种懦弱的行为,即终止一段关系,让对方的所有联系在手机上无人接听,然后消失。大约十年后,在我开设这些课程的时候,这个词进入了主流词典。当 Tinder 占领网络约会世界时,它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不可能是巧合。Tinder 的整个精神都基于一种快餐式的关系概念,这种概念将恋爱决定简化为类似于在亚马逊上冲动购物,手指一阵痉挛。套用杰瑞·宋飞 (Jerry Seinfeld) 对乔治·康斯坦扎 (George Costanza) 的评论:就在你认为西方消费文化无法变得更肤浅的时候,他们设法从池子里榨干了更多。虽然 ghosting 很粗鲁和无礼,但在一定程度上你不能真的责怪 ghosters;他们的行为只是我们与他人联系的技术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逻辑延伸。正如他们所说,媒介就是信息。
我将这种价值体系称为浪漫消费主义,即浪漫爱情意识形态(其理念是与灵魂伴侣毫不费力地幸福结合)与现代消费主义(其理念是将个人选择和满足感置于所有其他考虑之上)的融合。我所说的浪漫主义是指一整套难以准确定义的观念,但我们都能心领神会,因为它们被大众媒体不断地宣传。广义上讲,它们包括这样的观念:爱情是命中注定的,而不是选择的;爱情是一种(美妙的)感觉;爱情必须克服某些障碍,但随后会轻松幸福地继续下去;爱情是一种深层次的、预先存在的灵魂层面的兼容性的问题,等等。我们愿意相信这种图景,因为它与恋爱的主观体验如此吻合,在爱情的童话世界里,我们觉得我们人类固有的所有烦恼都将被神奇的他者一扫而空。
这似乎与冷漠的“勾搭文化”相去甚远,后者似乎一点也不浪漫——当然,在线约会世界也有不少色狼。然而,毫不费力的理想爱情的甜言蜜语背后隐藏着更黑暗的一面。如果爱情是一场孤注一掷的爱情,是命中注定的理想结合,那么任何有缺陷的关系都是假的,任何不完美的恋人都是骗子。如果世界是一个满足我需求的市场,我可以简单地抛弃这段关系,去寻找更好的关系——这个过程就像打开手机向左或向右滑动一样简单。但幻灭很快就会来临,就像消费品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最初对爱情的美好希望变成了玩世不恭或强迫。
消费主义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选择总是好的,如果选择少总比没有好,那么选择多就更好了。“给予消费者选择权”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神圣咒语,是毋庸置疑的好事。然而,即使在制成品领域,这也是一个可疑的主张。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选择实际上会导致更多的焦虑和更少的满足感。Sheena Iyengar 和 Mark Lepper 的著名果酱实验表明,有 20 多种果酱可供选择的消费者购买的果酱比只有 6 种可供选择的消费者要少。这就是“选择悖论”:在选择方面,少往往就是多。我们的认知能力被过多的选择所淹没,这导致我们担心自己可能会选择错误,所以我们最终陷入瘫痪,无法做出决定。
这对爱情的意义在于,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大量选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我们更容易找到“真命天子”。它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面对各种可能性,我们觉得为了避免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上犯错,我们需要尝试尽可能多的选择。然而,如此多的果酱品尝并没有让我们更加清晰,而只是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情感淡漠。随着约会的节奏不断加快,失败的轨迹越来越长,疲劳和自我保护开始削弱我们全身心投入情感的能力。难怪向一个满怀希望的约会对象解释拒绝的不适开始显得得不偿失。最好还是继续前进,让那些哀怨的短信因缺氧而悄悄死去。
另一项著名的社会实验对现代爱情有影响,实验者为参与者提供两张海报中的一张,作为参与一项虚假任务的奖励(下次你被邀请参加社会心理学实验时,请注意:“任务”永远不是任务本身)。六周后,一半的参与者有机会改变主意,选择另一张海报,而另一半则被告知他们的选择是最终决定。六周过后,两组受试者都被要求评价他们对海报的喜爱程度。没有改变选择权的参与者比有机会归还海报的参与者对海报的评价要好得多。为什么?最有可能的答案是:在整个六周的时间里,有改变主意机会的受试者一直在怀疑他们最初的选择,他们不仅开始怀疑自己决定的明智性,而且还用一种现代特有的焦虑形式污染了他们从海报中获得的任何乐趣,这种焦虑俗称 FOMO:害怕错过。
换句话说,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主意本身就会导致承诺降低、满意度降低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信心降低。当你的文化告诉你,恋爱关系应该像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的电影一样,如果感觉不是这样,或者感觉不再那样,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当你的文化告诉你,个人选择是已知宇宙中最高的善,你值得拥有最好的;当大众媒体 24/7 地向你灌输潜意识的信息,说你的情感空虚只能通过个人选择来填补,因为王国、权力和荣耀都是你的;当你口袋里的手机让你触手可及,有无数新的性机会等着你刷卡……那么,我们的爱情生活开始变得像购物中心里的垃圾桶大火,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当然,消费主义不是爱情关系的糟糕模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不是智能手机、食品加工机或健身车。我们不是公司生产的产品,也不是为按需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而设计的产品,不管 Tinder 及其同类如何将我们包装成目录中的商品。人际关系是互惠的,是舞蹈。它是心灵、荷尔蒙和身体的相互纠缠,是情感和反应的混乱有机交换。尽管“玩家”编造了所有废话——“negging”和 NLP,以及各种反社会操纵——但人类不是可以操作的设备。只有真正的承诺才能产生承诺,只有爱才是爱。迷恋也许可以被骗走,但没有任何盗窃可以偷走真爱。偷走它的人已经把它扔掉了。
如果我们要在约会世界中更好地对待彼此,我们需要一种承认和尊重人类脆弱性的爱情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真诚的关怀之上,而不是浪漫消费主义的自私自恋之上。建立性关系或亲密关系,无论多么随意,都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行为。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放弃尝试的自由。但它确实意味着要把人视为不仅仅是满足我们情感和性需求的物品。
在《爱的艺术》(1952 年)中,德国精神病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爱远非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我们必须培养的技能。在我们最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大多数人在原生家庭中都学得非常透彻——我们并不总是能感受到对对方的爱。有时我们误解对方,有时我们发生冲突。有时我们自己的神经质、恐惧和自私会掩盖我们的感情。对方的纯粹差异会让我们愤怒、困惑和沮丧。然而,至少对弗洛姆来说,爱不是由转瞬即逝的情感状态来定义的,而是由我们的行动来定义的:我们对关系的照顾和关注的质量;甚至——也许特别是在——我们不一定感到爱的时刻。坠入爱河是浪漫主义者永恒的关注点,但弗洛姆更感兴趣的是他所说的爱情,即对爱情的执着,远远超出了情色蜜月。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问题:我值得被爱吗?这种不安全感似乎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当一段重要的感情结束时,让我们感到如此剧烈痛苦的不仅仅是失去那个人的爱。正是这个古老的伤口再次流血,唤起了我们祖先过去被遗弃的古老幽灵,唤起了我们以为已经被遗忘的童年深处的阴影。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比这更成熟,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设备上滑动。但当我们将爱情贬低为可抛弃的商品时,我们就会粗暴地践踏那些让我们真正敞开心扉去爱和被爱的弱点。然后我们对爱情的追求开始像上瘾一样,我们从一个“解决方案”蹒跚而行,消费和丢弃,却从未真正接触过另一个,或被另一个触动过。
浪漫的消费主义让我们徒劳地追逐他人身上理想化的影子,而真正的亲密爱情本质上是与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的深度接触,我们必须笨手笨脚地学习他的情感语言,就像盲文一样。这个过程必然充满风险。我们误入他人的伤口,就像他们误入我们的伤口一样。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我们还是把事情搞砸了,说了蠢话,伤害了他人,反过来又被伤害。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挑战,回到那个脆弱的地方,在那里我们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陌生,努力去了解和被了解。要完成这种微妙的舞蹈,需要耐心、宽恕和慷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这——而不是浪漫童话中平淡而陈词滥调的虚构——才是真正的浪漫和危险的亲密冒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