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被视为“鬼月”,分别源于道教与佛教的中元与盂兰。
电影镜头中九龙城寨的盂兰会,圈中是鬼王真身
中元节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为“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
佛教则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叫“盂兰盆节”。
随道教地官赦罪说法和佛教盂兰盆会的盛行,原先“秋尝”、“荐新”的孟秋月逐渐变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而一些习俗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这一天就是“鬼节”。
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环,所以“秋尝”、“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官方在“鬼月”禁止香蜡钱纸搞活动,但民间的“鬼节”习俗仍旧广泛。
当然,在东亚佛教流行的地区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的盂兰盆会更为隆重,这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先祖的佛教仪式。
鬼王
面燃大士(焰口鬼王)在佛教中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后来被道教吸收为神祇。纸扎的鬼王会在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被祭祀。
世界最大鬼王在马来西亚。
香港三大族群的鬼王形象不同,有广府版、潮州版和鹤佬版。
若把普度饿鬼和普度众僧的习俗放一边,“鬼月”、“鬼节”仍影响许多华人的生活大小事,比如结婚、生子、搬家、旅行、夜间外出、去医院看病或动手术。马来西亚《中國報》搜罗了来自香港、台湾、奥地利等地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对鬼的恐惧,许多人在“鬼月”避开了某些高风险活动,间接挽救了生命。
关于2024年香港盂兰盆节的更多实时图文资料,可以参考一系列Twitter Thread。
评论已关闭